忠君愛國的意思,忠君愛國成語解釋,忠君愛國是什么意思含義寓意
?忠君愛國 [ zhōng jūn ài guó ]
- 成語拼音: zhōng jūn ài guó
- 成語注音: ㄓㄨㄥ ㄐㄨㄣ ㄞˋ ㄍㄨㄛˊ
- 成語解釋: 對君主忠貞,對國家摯愛
- 成語例子: 劉斯奮《白門柳·夕陽芳草》第二章:“復社諸子平日倡言忠君愛國,恪盡臣責。”
-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愛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
英語patriatic and loyal to the throne
- 近義詞: 忠君報國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 成語結(jié)構(gòu): 聯(lián)合式成語
- 成語五行: 火木土木
- 產(chǎn)生年代: 古代成語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 成語繁體: 忠君愛國
- 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封建思想
- 成語屬性: 成語
忠君愛國是什么意思?
忠君愛國的含義解釋
忠君愛國 [ zhōng jūn ài guó ]
⒈ ?對君主忠貞,對國家摯愛。
例 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愛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東周列國志》
英 patriatic and loyal to the throne;
什么是忠君愛國的詞典解釋
忠君愛國[ zhōng jūn ài guó ]
⒈ ?忠于國君,熱愛國家。
引 《東周列國志·第四四回》:「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愛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清·朱彝尊〈袁凱傳〉:「朔望朝罷,諸將赴都堂聽講經(jīng)史,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生而不自知也?!?/span>
忠君愛國的分開解釋
愛國 : 熱愛自己的國家:~心ㄧ~人士。忠君思想的由來?
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強調(diào)君臣之間的責任和義務關(guān)系,強調(diào)忠誠、孝順和守法。在儒家經(jīng)典《大學》中,就提到了"忠信"和"家和萬事興"的觀念,它們被視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和諧的基礎。
在歷史上,忠君思想被廣泛應用于中國歷代的君主制政治中。統(tǒng)治者要求臣民對他們效忠和盡忠,而臣民則以忠誠為準則,為國家和君主服務。在這一思想影響下,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忠臣義士的形象,如岳飛、文天祥等,他們被視為忠誠于國家和君主的楷模。
然而,忠君思想也存在一些爭議。在封建社會中,這一思想被統(tǒng)治者濫用,用來迫使臣民無條件服從和忠誠,限制了個人自由和權(quán)益。隨著近代思想的興起,封建王權(quán)被質(zhì)疑,對忠君思想的批判也隨之出現(xiàn)。
在現(xiàn)代,忠君思想的含義已經(jīng)有所演變。它更多強調(diào)公民對國家和領導層的忠誠態(tài)度,以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忠君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存在,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中,它也需要與個人權(quán)利、法治等價值觀相協(xié)調(diào)。
忠君思想的由來?
所謂“忠君”就要忠于自己的君主,“愛國”就要熱愛自已的父母之邦。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忠君與愛國顯然并不是一回事,因為君與國并不是同一個概念。然而古代是君主制國家,客觀上來講,君主是國家利益的代表,而君主也往往刻意強化這樣的認識。于是,忠君與愛國具有了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性,在古人口中往往并稱。雖然在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統(tǒng)一性是存在的,但有時忠君與愛國也會發(fā)生沖突。受當時思想的局限,這種沖突往往會給人們帶來道德選擇上的困境。隨著忠君愛國思想的不斷發(fā)展變化,不同時期的人們對這一困境的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忠君的觀念。有一次,他與魯定公談論君臣關(guān)系。定公問道:“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意思是說,君主任用臣下,臣下事奉君主,應該遵循什么原則呢?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币馑际钦f,君主對待臣下一定要合乎禮儀,臣下對君主應該忠誠。此外,孔子還主張臣下要向君主進諫。據(jù)《論語》記載:“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提倡忠君,但他眼中的君臣關(guān)系仍是相對平等的。“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是“君使臣以禮”,而且當君主犯錯時,臣下不應表現(xiàn)出愚忠式的順從,而是應該主動進諫。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對君臣關(guān)系有著更具體的論述。他在《孟子·盡心下》中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痹谒闹?,民眾的地位是在君主之上的。由此,他明確反對對君主的愚忠。又據(jù)《孟子》記載:“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唬骸紡s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齊宣王問孟子說,商湯曾經(jīng)放逐夏桀,周武王曾征討商紂王,這是不是真的?孟子回答說,這是史書上記載的,當然是真的。齊宣王又說,商湯是夏桀的臣子,周武王是商紂王的臣子。他們這樣做不是弒君嗎?孟子毫不客氣地回答說,破壞仁德的就是賊,損壞道義的就是殘,賊殘之類,都是獨夫,而非君主。我只聽說過武王征討了獨夫商紂,卻從來沒有聽說是臣子殺死了君主。
可見,先秦時期儒家的忠君思想都是有前提條件的,臣民應該忠于有道明君,也可以誅殺無道昏君。不僅如此,對于忠君與愛國的關(guān)系。當時的人們也有著相對客觀的看法。
春秋時期,齊國大臣崔抒殺掉了國君齊莊公,有人問相國晏子說:“你打算為國君死難嗎?”晏子回答說:“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意思是說,國君的責任是社稷的;臣子的責任也是維護社稷。如果國君是為社稷而死,就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人臣也應該盡自己的責任,和他一塊去死。而如果國君不是為了社稷而是為了私欲而死,那么臣下就沒有為國君而死的道理??梢?,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忠君與愛國相沖突時,臣下應該選擇愛國而不是忠君。
秦漢時期,中國開始進入大一統(tǒng)的時代。隨著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君主權(quán)力較之前也大為強化。這一時期的儒家,為了迎合統(tǒng)治者,積極宣揚忠君思想。西漢時期,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公開宣稱“天子受命于天”,應該“屈民而伸君”。隨著君主地位的拔高,相對平等的君臣關(guān)系被破壞,臣下單方面的忠誠被加以強調(diào)。為此,董仲舒提出“君為臣綱”,要求臣下順從君主。
漢代以后,社會進入大分裂時期,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受到?jīng)_擊,佛道思想盛行,忠君觀念因此大大淡化。到了唐代,儒家出現(xiàn)了復興的趨勢。但接下來又是五代十國的亂世,政權(quán)更迭頻繁,馮道那種不倒翁式的官員備受推崇,忠君意識更為淡薄。
北宋統(tǒng)一后,儒家才實現(xiàn)了真正的復興,出現(xiàn)了理學。理學家們鑒于五代時期的混亂,大大強化了忠君思想,將忠君絕對化,提出“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并將包括忠君在內(nèi)的綱常倫理,上升到天理的地步。理學家的這種做法,固然有利于防止五代悲劇的重演,然而卻有矯枉過正之嫌,以致引起后世的批判。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就將朱熹斥之為“小儒”。盡管如此,隨著理學被列入科舉考試,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絕對化的忠君觀念仍得到到了普遍的**和遵循。由此也加劇了忠君與愛國之間的矛盾,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境。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岳飛和于謙。
南宋名將岳飛,一生以忠君報國為念。率軍抗金十幾年,屢破強敵,多有大功。然而就在形勢大好,中原光復指日可待的情況下,奉行投降政策的宋高宗卻下令岳飛撤軍。這樣的命令,使岳飛陷入到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如果從命,便是忠君,然而卻不能報國。如果不從命,便是報國,卻不能忠君。最后,岳飛選擇了忠君,抗金的大好局面由此葬送。而岳飛的忠君也沒有換回君主的好感,最后仍被殺害。
與岳飛面臨同樣困境的是明代的于謙,所不同的是,他做出了相反的選擇。當瓦剌俘獲了明英宗后,他沒有受制于忠君的理念,而是以國家社稷為重,擁立英宗的弟弟為景帝,最終保住了京師。然而,這樣的選擇也沒有使他避免悲劇的命運。后來,明英宗復位,將于謙殺害。
在這樣的困境中,當事人無論做何選擇,似乎都是悲劇。而這樣的悲劇,正是君主專制制度所造成的。當然,這種極端化的忠君思想也一度受到批判。明末清初,一度出現(xiàn)了一股進步思潮,使傳統(tǒng)的忠君觀念受到一定沖擊。黃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訪錄》中,對君主專制大加批判,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蓖瑫r還指出,君臣之間是平等的師友關(guān)系,臣下不必“殺身以事君”。
同時期的顧炎武也發(fā)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聲。他在《日知錄》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枪手L煜?,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所謂的亡國,實際上是改朝換代,這是君主和臣下應該謀劃的事情,普通百姓無需參與。而他所謂的亡天下,指的是仁義敗壞,道德淪喪,與今日所說的亡國有幾分相似,這種情況下,不僅君臣有責任,任何一個人都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由此可見,顧炎武也是將忠君與愛國分開來看的,而且他顯然認為愛國比忠君更為重要。
黃宗羲等人的思想無疑是進步的,然而受社會條件的制約,它始終沒能成為時代主流。對君主的愚忠仍然主導著人們的思想意識。
盡管古人的忠君愛國思想具有種種不足,而且還給人們帶來的選擇上的困境。然而,做為官場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大大強化了人們的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從孟子的《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到西漢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最后到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無一不是這種理念的體現(xiàn)。正是出于對這一理念的追求,一代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佳話,留下了無數(shù)的感人事跡。
本站其他內(nèi)容推薦
1、immaculate Vega stadium Manes glutamate lithosphere floret pericope chiefdom seventeenth
2、clauses中文翻譯,clauses是什么意思,clauses發(fā)音、用法及例句
3、soda water中文翻譯,soda water是什么意思,soda water發(fā)音、用法及例句
6、enfolds是什么意思,enfolds中文翻譯,enfolds怎么讀、發(fā)音、用法及例句
7、傻瓜的英文,英語,numskull是什么意思,numskull中文翻譯,numskull怎么讀、發(fā)音、用法及例句
8、free-tongued是什么意思,free-tongued中文翻譯,free-tongued怎么讀、發(fā)音、用法及例句
9、lyrism是什么意思,lyrism中文翻譯,lyrism怎么讀、發(fā)音、用法及例句
10、longulite是什么意思,longulite中文翻譯,longulite怎么讀、發(fā)音、用法及例句
11、stipellate是什么意思,stipellate中文翻譯,stipellate怎么讀、發(fā)音、用法及例句
版權(quán)聲明: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旨在傳遞更多信息,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