扤[ wù ],扤字的拼音,部首
?扤 [ wù ]的拼音,部首,繁體,筆順,扤的筆畫順序,扤的筆順怎么寫
- 扤的拼音:wù
- 扤的注音:ㄨˋ
- 扤的繁體:扤
- 扤的總筆畫:6畫
- 扤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扤的結構:左右
- 扤的部首:扌部
- 扤的筆順:一丨一一ノフ
- 扤的筆畫:橫、豎、橫、橫、撇、橫撇
「扤」字的意思
「扤」字的基本字義解釋
扤
1、騷動。
2、姓。
3、折磨:“天之扤我,如不我克?!?/p>
扤[ wù ]的同部首漢字
指把提抽打捏搖抱攢振掙折撩擲
扤[ wù ]的同筆畫數漢字
字華向再興劉好有機陽成紅曲那
扤[ wù ]的同音字,wù拼音的漢字
務午毋烏亡惡無寤鼯兀舞霧鶩五
請問中醫(yī),經絡相關疑問?
既然下了戰(zhàn)書了,迎戰(zhàn)又何妨
經絡是誰先發(fā)現的?通過什么手段(現象)發(fā)現的?
必須要說的經絡是誰發(fā)現的,已經史不可考了,也沒有考究的必要,因為不管是哪種知識都是一代代傳承發(fā)現的智慧結晶。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我國的古代先民們便發(fā)現了經脈現象——循經脈感覺。
當時,把猶如棗核般大小的“艾炷”放置在病人四肢遠端的部位上點燃起來,實施灸法治療,這時,接受治療的病人便會體驗到有一股溫熱的感覺從施灸的地點出發(fā),沿循著一定的路線好像流水那樣地向軀干或者頭部走行。這就是“灸致循經脈感覺”。點燃的“艾炷”由施術者用嘴吹風來控制燃燒的強度,當“疾吹其火”時,循經脈感覺的走行便會變寬而加快;當“緩吹”或“不吹”其火時,循經脈感覺的走行便會變窄而緩慢,確實是狀如流水啊?;蛘撸q如炊飯時從釜上小孔里冉冉上升的一縷蒸汽。
最初,先民們把這個“灸致循經脈感覺”稱作是“氣”。后來,為了確定它的規(guī)范的走行路線并且給予命名的需要,這才改稱為“脈”。古人利用呼吸作為度量時間的單位來測量循經脈感覺的走行速度,例如,呼吸定息,“氣行六寸”《靈樞·五十營》,也可以稱作是“脈行六寸”《難經·一難》。
關于循經傳感的一些史料記載,就應該談到一位大醫(yī)--俞拊,其正是擅長于灸療的大醫(yī)
俞拊是繼歧伯之后的大古神醫(yī)。我們可以找到他與經脈醫(yī)學相關的史料有如下三條。其中《韓詩外傳》與《史記》寫作“俞跗”,《說苑》寫作“俞拊”,引用時尊重原文,但在本書中均采用“俞拊”為正式名稱。
《韓詩外傳》:中古之為醫(yī)者曰俞跗。俞跗之為醫(yī)也,搦腦髓,爪荒莫。吹竅定腦。死者復生。
《說苑》:中古之為醫(yī)者曰俞拊。俞拊之為醫(yī)也,搦腦髓,束肓莫。炊灼孔竅而定經絡。死人復為生人。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上古之時,醫(yī)有俞跗,治病不以镵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乃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煎浣腸胃,漱滌五臟,練精易形。
上記三則史料,各自反映著著錄人的時代特征?!俄n詩外傳》最古,約成書于西漢初年(公元前156年左右);《說苑》與《史記》則較為晚出,為西漢末年(約公元前17—前16年間)。三條引文,可能均出自對于當時流傳著的同一個故事傳說的理解,擇選與概括,均各自反映了轉錄者個人與時代的醫(yī)學水平。其中,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載者最為可靠與合理。
俞拊,或寫作俞跗,“俞”作為人的姓氏時,讀作“渝”?!坝帷保ㄔ诖俗x作“輸”)是循行性感覺轉變方向的地點;“付”字的甲骨文有“一手持艾,灸灼人背”的象形。而手與足的偏旁則表明施灸的處所。俞拊或俞跗這一氏名表明,他是一位施灸于手與足的脈口處或者前臂與小腿的“五俞”處以引發(fā)循行性感覺的能者,這也就是他獲得這個綽號的緣由。
《韓詩外傳》與《說苑》稱俞拊為“中古”之醫(yī)者,其目的在于給巫醫(yī)弟父或苗父讓出“上古”的位置,從而襯托出俞拊循脈診治疾病卓有應驗的神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的作者識破此點,刪除有關巫祝醫(yī)者的描寫,而使俞拊回歸到“上古”,恢復了“大古有歧伯、俞拊”的歷史本來面目。從而說明,俞拊之術與巫祝之法毫無關系。
前記三條史料,各自由一套復合句構成。主語主句是“俞拊/跗之為醫(yī)也”;謂語主句則如黑體字所表示的是:
吹竅定腦/炊灼孔竅而定經絡/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俞。
上記三條謂語主句中的動詞是“吹”、“炊灼”與“一撥”。吹,同炊,即是炊或炊灼,也就是吹風助燃,燃艾為灸的意思。《靈樞·背俞》所載“以火補者,勿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本褪菍Υ底频男蜗笳f明。在這里,吹(炊)、炊灼與“一撥”是同義詞,而“一撥”的整個意思是“一撥見應”,即引發(fā)循行性感覺到達病所而出現可以觀察到的“應”,即應答反應。 吹與炊灼的對象是“竅”,實即“孔竅”(按,原文誤為“九竅”)。一撥的直接對象沒有明講,但在當時,只可能是“脈口”,或者是“五臟之俞”。
“定”即安定之意,即指康復,其文字構成中的“正”字的甲骨文象形著“氣至病所”?!岸ń浗j”應該是“定經脈”,即是使循行性感覺的走行路線從橫斜趨向病所的狀態(tài)得以改為正順而趨止于頭部,也就是“定腦”。趨病走行的脈改變?yōu)橼咁^走行,于是疾病就痊愈了。當死之人亦即“復為生人”。如此神奇效驗的“一撥脈法”也可以稱作為俞拊脈法。
1973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一卷帛書《陰陽脈死候》
中有“三陰腐臟爛腸而主殺 ;陰病而亂,則不過十日而死”的記載。所論為手足三陰之脈同時出現,全部橫行別出而會聚于胸腹部的“募”。被認為,各脈均從此處“入”于患病的臟腑。不過十日,病人果然死了。其時,為了找到諸脈的走向,當然要剖視,探究一下各脈與不同臟腑間的對應關系。于是便“割解決結搦,揲爪煎浣漱”,開顱、開胸、開腹……果然找到了某一臟腑上的腐爛化膿病灶。
《陰陽脈死候》就是古代經脈大表解剖(Channel surface anatomy)與死體解剖(Channel-autopsy)相結合的有關“循死規(guī)律”的文字記錄。
對于經絡的研究加深之后產生了針療
我國的古代醫(yī)家還發(fā)現,引發(fā)經脈感覺循行的方法除去使用灸法之外,也可以使用先端鈍圓的石制小棍來抵壓的方法。后來,又把這個用來引發(fā)“壓致循經脈感覺”的小棍改為金屬制的,命名為“針”,用來“按脈致氣”,成為專用的工具了。
古代醫(yī)家在觀察經脈感覺循行的時候,在腕部或者踝部稍稍上方的佩戴手鐲或腳鐲的部位,環(huán)繞一圈采取6個刺激點,陰面3個點,陽面3個點。把出現的循經脈感覺分別命名為:手三陰脈與手三陽脈,足三陰脈與足三陽脈。所以說,那是以“三條脈”作為一組的,一共有12條脈。
據《金石索》記載,東漢武氏墓壁畫有一幅古圖,可名之為《石針行氣出函圖》。此圖的中心是一個巨大的石針,正在從一個被打開的石頭匣子中飛騰而出,匣子的兩旁各有一個生有翅膀的仙人助其飛出,在石針兩側的空中也左右各有一位飛仙在協(xié)助。更重要的是,當石針飛出后在石函的側壁上留下了好像似飛行云樣子的條紋。此函共有四個面,圖中可見及的兩個面上各有三條與石針行進方向相同的條紋,共為6條,加上不可見及的兩個面上應該有的6條共為12條。這里所代表的正是12條脈。
取其中的一個面上的三條脈寫成甲骨文,為了避免與“川”字混同而改成橫寫,又為了避免與“三”字混同而把中間的一橫寫的短些,最后又把上邊一橫的前端上翹,下邊一橫的尾端下垂,從而寫成“氣”字形,那就是古體的“氣”字,我們今天把它采用來作為簡體字。
把“脈”字進行古文字還原時需要去掉“月(肉)”字旁,剩下的字根便是正寫的“永”字;如果是繁體的“脈”字,剩下的字根便是反寫的“永”字:“ ”?!坝馈迸c“ ”兩者乃是同一個字,后者是前者的反寫,即鏡面書寫。這個字根的基本構成乃是一個甲骨文的“人”字,是一個垂手側立的人形,或者面向左而立,或者面向右而立。在此“人”字的周圍有三條被稱為“脈”的循經脈感覺分布著。
大古扁鵲岐伯
1958年出土于山東省微山縣兩城山的東漢畫像石,據劉敦愿先生介紹:“石上浮雕著從前未曾發(fā)現過的一種神話題材,即在帶狀的畫幅內,一端刻著一個半鳥半人的神物(胸以上是人,胸以下是鳥),它對面是魚貫而來的人群,人數多少不等,均作披發(fā)跪坐的姿勢。神物一只手和來人為首的那個相握,另一只手則作揚舉之狀,或是握一短棒狀物?!?/p>
《漢書·藝文志》載有《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黃帝”云者為假托,應為《扁鵲、俞拊方》,將扁鵲排列在俞拊之前,應指在俞拊之前的“泰始扁鵲”,也就是“軒轅時扁鵲”。與醫(yī)藥有關的泰始或太古時期的“神人”,據傳說記載,有人面蛇身或龍身人首的伏羲氏,他嘗味百藥而制九針;有牛首的神農氏日嘗百草而遇七十毒;被假托為醫(yī)藥始祖的黃帝,則稱為有熊氏。依理,同樣帶有圖騰崇拜特征的半鳥半人的太古神醫(yī)扁鵲,也應該是同一個歷史時期的神話人物。那么,這個居于俞拊氏之前的神醫(yī)是誰呢?依“大古有歧伯、俞跗”的記載順序應為歧伯。也就是說,在中世扁鵲之前,還有一個大古、太古(泰古)、上古、遠古或太始(泰始)時代的有著扁鵲綽號的神物,此半鳥半人的傳說中的大古扁鵲,它的正確氏名應是歧伯。
歧伯的“歧”字,據《靈樞》的明·趙府居敬堂刊本,均寫作“歧”。但是,《針灸甲乙經》的明刻本則寫作“岐”。前者為正,后者為誤。歧,或者說是“足多趾”與分叉為二,意指鳥足。又說“歧歧飛行貌”。歧字的甲骨文構成于“止”(前行的足跡)與“支”(手持工具以操作)。伯,指部落的首領,常為年老長者而兼通醫(yī)術者。
《漢書·古今人表第八》中所載,也唯有歧伯之名,可見歧伯在經脈醫(yī)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觀察此畫像石,被稱為大古扁鵲的歧伯,其中以右手握持受術者的右手而左手舉持著一個棒狀物者,很可能是在以石制的“鍉針”進行“一撥”的操作而“致氣”,使被稱為“氣”或“脈”的循行性感覺出現,據之以相脈而作出“占斷”(診斷)。因而,這幅畫像石應該名之為《歧伯占脈行醫(yī)圖》。歧伯手中所持的石針就是石制的鍉針。這個“鍉” 字是金字旁加一個“是”字,讀如“鏑”(dī)音,是拿來抵壓于人體的皮膚表面上而引發(fā)出循行性感覺用以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工具。 “是”字,構成于“日”與“正”?!罢弊值南笮?,就是氣至病所或循行性感覺的趨病循行。今有“日”字在上頭,則表示著“氣之通天”,是趨頭循行,有“正常”與“正確”的涵義。
據《靈樞·九針十二原》,“鍉針者,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狈g成今日的語言就是:鍉針的功用是按壓在經脈之上,使之出現循行性感覺(致氣)的,不能刺入肌膚之內(勿陷)。另據《靈樞·九針論》,鍉針“主按脈取氣,令邪出?!眲t說明致氣或取氣可以有逐邪外出的功效。
除了上述兩城山歧伯畫像石之外,還有濟南大觀園歧伯畫像石。后一塊畫像石上的歧伯,也就是大古的扁鵲,他正在審視手中所持的鍉針,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地進行著“占脈”呢!。
浙江省蕭山的跨湖橋遺址出土過一些奇形怪狀的釘形骨器和木器,據推斷,這很可能是八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的跨湖橋人用于針灸致氣的鍉針的前身。出土的骨釘形器有的是由骨壁較厚的肢骨鋸切、精磨而成,造型圓潤、規(guī)整,器壁光亮,尖部較鈍,因為長期被使用,骨釘形器表面還呈現出一種有如玉器被長期把玩后的包漿狀。
出于河南省新鄭縣鄭韓故城遺址中的一枚石針,它的尾端有棱可以用為砭,頭端則為鈍圓,其實就是一枚石制的鍉針,與畫像石上歧伯所持者完全相同(圖1—05)。
中世扁鵲秦越人的登場,標志著中國古代經脈醫(yī)學進入了一個成熟的時期。
循脈診療的理法案術已經形成了體系?!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中有記載說,中世扁鵲秦越人過虢而遇太子“死”,在宮門下與中庶子(古代一個小官吏的名號)發(fā)生爭辯——中庶子專崇上古時代的醫(yī)者俞拊,瞧不起秦越人。秦越人仰天長嘆著說:
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病應見于大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言病之所在。
秦越人入宮為虢太子診,“診”即占脈,用口講解脈案,“言病之所在”,作循病分析。循病診斷的結論是太子所患為“尸厥”之癥,循病治療所采用的手段是:“礪針于砥石”之后,以針取“外三陽五會”;結果是,過了不一會兒太子就蘇醒了。
旁觀者不相信秦越人占脈時所做的循病分析,認為那只是疑人取信的說辭煙幕,扁鵲必然能夠雙眼透視洞見病者的五臟六腑,看到病灶的所在。傳說得玄了,則說扁鵲能夠“視見垣一方人”,“言能隔墻見彼邊之人,則眼通神也”,“特以診脈為名耳”。
特意加粗這段就是針對中醫(yī)黑老說扁鵲秦越人有透視眼的一個考證。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約前145-?)以“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為扁鵲傳結尾,為我們保存下來了這段珍貴史料。
據《漢書·藝文志》中的《方技略》的記述,“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暗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闭f的是,經脈技術傳授到倉公(官職名)淳于(復姓)意(名)名下時,尚有余暉,此后即暗昧失傳了。然而,卻有“其書”留傳而為《方技略》所記述討論。那么,倉公淳于意所獲與所傳的“其書”究竟是哪些書,其有關經脈技術的內容怎樣,它的來龍去脈如何?司馬遷所撰的《史記》中的《扁鵲·倉公列傳》里找到了相應記載:
司馬遷倉公受傳于同郡公乘(官職名)陽(姓)慶(名)的禁方書是《黃帝·扁鵲之脈書》,去掉“黃帝”的偽托,便是《扁鵲脈書》。倉公得到這些“脈書”時,年約26歲。以下則是淳于意傳授給弟子的諸書:
◎臣意教以經脈高下及奇絡結,當論俞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針石,定砭灸處?!蚪桃园阜骓??!虺家馐谝陨舷陆浢}。◎教以上下經脈、奇該。
整理上記倉公所得與所授的《扁鵲脈書》,我們知道其書大體上有兩種,那就是:
第一種:《脈書上下經》,又稱《經脈高下》或《上下經脈》。
第二種:《奇該術》,又稱《奇絡結》或《奇該》。
奇該的“該”字,原文寫作“咳”,其音與義均與“該”同。在本書中,我們均使用“該”字。至于“案法逆順”與“揆度陰陽外變”等則是形容循行性感覺的走行狀態(tài)的。
1983年湖北省荊州江陵縣張家山M247漢墓出土了一種《脈書》。根據墓葬中的簡牘很相關出土器物,可確定墓葬的年代為漢代呂后至文帝初年,墓主人是一名基層官吏。張家山《脈書》被抄寫在65枚竹簡上,共兩千多字?!睹}書》是有關古代針灸方面的內容,其本是《靈樞·經脈》的一種祖本,《脈書》中有部分內容可與《靈樞·經脈》對讀互勘。同時還可以與先前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中的《五十二病方》、《陰陽十一脈灸經》有諸多相同內容。
馬王堆8號漢墓出土的經絡著作,計有《經脈》古佚書兩種,古診斷學佚書兩種,今按不同特點分別定名為《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乙本)和《脈法》、《陰陽脈死候》。其中“經脈”佚文的共同點是:只有十一脈。主病及其治療均為灸法。故稱“十一脈灸法”。
顯然,古人對于經絡的研究并不像某些人所說的那么膚淺,雖然在微觀上因為科技實力限制無法做到細致入微,可是他們另辟蹊徑,從自然整體由大及小對人體的生命現象進行解釋。
隨著研究的深入,經絡的稱呼和劃分一直在變化
在東漢之前,或者大略的說,就是在公元紀元之前,脈的所指乃是路線。譬如“山脈”、“水脈”、“一脈相承”……說的都是路線。而此后,經脈醫(yī)學與經脈感覺循行脈法失傳之后,或者說是《黃帝內經》與經絡學說問世之后,血脈論奪取了“脈”字的使用權。此后,“脈”字的所指便是血脈了,而且把脈字的偏旁改成血字,寫作“衇”。
當世的“血脈論”主張者,“數典忘脈,見脈思血”,他們列舉東漢以后的大量文獻資料與辭書字典,說“脈就是血管”。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經脈醫(yī)學的古代歷史的緣故?!端伎贾嗅t(yī)》的作者采用“拆字法”來解釋“脈”字,說“脈之造字”不應該放到“血”或“肉”部,而是要收到“月亮”那個部,因為月亮可以引起潮汐,血本靜物因而產生脈搏而在血管里流動。他們都不知道,“氣”與“脈”的概念的誕生,原來都是源于古人觀察經脈感覺循行的臨床實踐?。?/p>
古代醫(yī)家運用觀察與操縱循經脈感覺的走行路線的變化來診斷與治療疾病,創(chuàng)造了“經脈醫(yī)學”,撰寫了“扁鵲脈書”,制作了“涪水經脈木人”,我們把指導經脈醫(yī)學的理論稱作是“扁鵲經脈理論”。
當經脈醫(yī)學失傳與血脈論奪取了“脈”字的使用權之后,為了與“血脈”劃清界限,便出現了“經脈”的專用詞匯。后漢班固(32-92)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里寫道:“醫(y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把“血脈”與“經落(絡)”分別排列,他所寫的這句話便是“血脈”與“經脈”分道揚鑣的最后的分界標志。這也就是說,在先秦,脈是什么?是經脈!在兩漢迄今,脈是什么?是血脈!
班固在上述引文里把“血脈”與“經落”并列,出現了一個“落”字而不是“絡”。在經脈醫(yī)學里,沒有“絡”的概念,只有“落”,也就是“橫行而旁落”,他的同義詞是“下”,說的是循經脈感覺的趨病灶循行。循經脈感覺在橫行而旁落時,有時采用了“分支”的形式,在出土《脈書·足臂》里,寫作“枝”,是個動詞?!奥洹弊值某跷氖恰奥濉保淖指案鳌钡募坠俏臉嫵?,上邊的“夂”代表著“下行的足跡”;下邊的“口”代表著“病所”。
“經絡”這個詞匯的出現最晚?!痘仨c反思:中西醫(yī)結合二十講》的作者統(tǒng)計了《靈樞》與《素問》中“經脈”與“經絡”兩個概念的使用次數?!敖浢}”一詞的使用是:在《靈樞》為52次,在《素問》為33次,一共是85次。“經絡”一詞的使用是:在《靈樞》為31次,在《素問》為26次,一共是57次。該書作者說:“據此可知,經絡一詞應該晚出,它是經脈和絡脈的簡稱。此前更多用‘經脈’一詞?!痹摃髡咦詥栕源穑骸敖浢}怎么變成了經絡呢?這是由于后來《內經》將‘脈’分作**:經脈是主干,主干分為支絡,支絡再分為孫絡。”
這也就是說,在《黃帝內經》里,把“經脈現象”給物化成為“經絡系統(tǒng)”了。根據當代經絡實質研究權威專家的定義:“經絡系統(tǒng)是由十二條正經、八條奇經、經別、絡、經筋和皮部構成的網絡周布全身的一個復雜系統(tǒng);是人體機能的聯(lián)絡系統(tǒng)、調節(jié)系統(tǒng)和反應系統(tǒng)?!备鶕@個概念定義,它是我們人體里存在的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解剖生理學系統(tǒng)。這種觀點,被稱為是“黃帝經絡學說”。
對于這個“黃帝經絡學說”,《針灸經典理論闡釋》一書的作者有精辟的評價:“這些理論內容的意義在于對人體一些生理功能活動的理論說明,而非以經脈形式所反映的針灸治療規(guī)律,教科書上一般所列出的‘經絡的生理功能’即是這種說明作用,而與經脈產生之初的內涵、意義有相當大的區(qū)別,難以直接體現對針灸臨床的實際指導意義?!?/p>
還有,談到經絡,就不能不談“孔穴”或“穴位”。由于扁鵲《脈書》與“涪水經脈木人”(略稱“脈人”)的出土,“脈穴異源論”與“脈先穴后論”得到了證實。這也就是說,在古代,經脈醫(yī)學與孔穴醫(yī)學是各自獨立起源與發(fā)展的,而且是經脈醫(yī)學在先,孔穴醫(yī)學在后。經脈醫(yī)學的基礎單位是經脈,是經脈循行線,基本上與孔穴無關。當經脈醫(yī)學式微與失傳之后,孔穴便占領了經脈循行線的軀殼,來了一個“孔穴歸脈”,結果便是出現了“經絡穴位線”。
本來,經脈循行線(Channel)蜿蜒而圓挺,沒有成角度的轉折,基本上與穴位無關??墒?,經絡穴位線(Meridian)卻被位置固定的孔穴生拉硬扯而形成了很多銳角的曲折,為了用“一筆畫”的形式去收編孔穴,還出現了膽經在頭側部的三折疊與腎經在內踝部的畫圈圈。依照黃帝經絡學說,由穴位連線而形成的經絡穴位線就是“經絡”。
經脈醫(yī)學失傳與孔穴歸脈之后,留下來的便是《經絡腧穴學》,它只需要“腧穴”與被稱為“經絡”的穴位的連結線。
由于《靈樞·經脈》的文字所描述的基本上還是“經脈循行線”,所以,以“黃帝經絡學說”為出發(fā)點的“經絡腧穴學”與“經絡實質研究”,就必須把后世的“十四經發(fā)揮經絡圖”與“經絡腧穴銅人”取來奉為準繩與圭臬。
現代對于經絡的驗證研究一直在做
??傮J利用電激發(fā)下的機械探測法、皮膚電阻抗測試法、叩擊聲音探測法證明了經絡的存在且證明了經絡的路線有別于神經和血管。
??傮J是如何用現代科學方法驗證人體內經絡存在的
過去,人們一直以經絡看不見摸不著,來否定經絡的客觀存在。??傮J通過三種科學方法:電激發(fā)下的機械探測法、皮膚電阻抗測法和叩擊聲音探測法,終于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
第一個問題就這樣了,再延伸下去就無休止了,已經足夠回答問題了。
經絡是否只是人體有,比如猴子,雞等動物有沒有?同樣是否除了中國人以外,其他人有沒有?
在中獸醫(yī)學中,針灸療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針、灸、烙、 放血等刺激作用于動物體表的特定部位,以達到調整薔禽生理功能治療疾病的目的。 有資料報道針灸療法用于十幾種畜禽的各種疾病治療, 有效率達到89.2%。 這些體表特定部位也就是畜禽的穴位。 因此從獸醫(yī)針灸來看,動物與人類一樣是存在著穴位的。
根據《中國獸醫(yī)針灸學》一書記載,馬有173個穴位,牛有102個,豬有84個,駱駝77個, 羊75個,犬76個,兔51個,鴨35個,雞34個。,一些學者應用穴位探測儀在動物身上測定,所得結果報道不一致。據初步統(tǒng)計:猴有351個; 狗有150~400個;羊有200~300個;兔有240個 (其中80個與人相應); 大、小白鼠約有150個,等等。
首先要承認動物與人的差異, 不能簡單地以人體穴位按比例在動物身上模擬投影。
獸醫(yī)針灸穴位的制定是獸醫(yī)千百年來在醫(yī)療實踐中逐漸發(fā)展而來的,具有較高可靠性, 因此獸醫(yī)針灸穴位是實驗動物穴位**的理想依據。
至于中國人之外的其他人種是否有穴位,簡直是不值一駁,世界各國的針灸療法是在紋身嗎?
經絡會不會變化?如果變化,是怎么變化,經絡圖有沒有意義?如果不變化,個體產生變化了怎么辦(比如雞蛋變成雞,蝌蚪變成青蛙)?
從幼兒到成人變化就可以看出來了,兒童經絡大體走向沒和成人什么不同,但具體穴位有不同,甚至有位置和名字的差異。比如攢竹穴,成人的在兩眼上方,有兩個,而兒童的在額頭正中印堂出,且只有一個。顯然經絡也隨著歲數增加慢慢完善,可是整體架構是不變的。
同理也可以應用在雞蛋變雞上,畢竟蛋全身都是禁穴,刺之即死,變雞之后就不一樣了,有了可以進行治療的穴位了。
經絡能否受到“傷害”,比如手術刀能否割斷經絡?
經絡自然會受到傷害,人體在生產與生活活動中,會發(fā)生一些易外事故,使其受到傷害,造成經絡受到傷害產生病變,有的因遺傳因素的引響,引發(fā)經絡產生病變,由此會產生以下后果。
古代文獻有關損傷與經絡現象的記載內經經脈篇每一經皆有經絡病候的記載,即所謂“是動病”與“所生病”兩組病候。許多經,特別是陽經,皆有循經疼痛的描述。如大腸經有“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胃經有“循膺乳、氣沖、股、伏兔、骭外廉、足附上皆痛,中趾不用”;小腸經有“頸、頷、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膀胱經有“頭囪項痛,……項、背、腰、尻、腘腨、腳皆痛,小趾不用”;
按照傳統(tǒng)的經絡理論,經絡系統(tǒng)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而且氣血是按一定的順序,沿著十二經脈周而復始地循環(huán)的。經絡通暢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經絡不通則會引起疾病,“不通則痛”?!鹅`樞.經脈》中就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在“子午流注”中,互為表里的陰經和陽經是在手腳末端彼此相連的:肺經和大腸經在食指端相連;胃經和脾經在足大趾端相連;心經和小腸經在手的小指端相連;膀胱經和腎經在足小趾端相連;心包經和三焦經在手的無名指端相連;膽經和肝經在足大趾相連。這些地方的傷害和切除在理論上都能中斷經脈的通路,使得氣血循環(huán)受阻。但切除這些指(趾)頭并沒有引起這樣的后果。
醫(yī)生在進行胸腔和腹腔的大手術有時會有橫貫軀干前面的切口,按理說有可能切斷經過這些區(qū)域的任脈,胃經,脾經,腎經,膽經和肝經,造成氣血從切斷的經絡斷口泄露外流,給對應的臟器帶來不利的后果,但這樣的情形并不出現。在創(chuàng)傷外科中,有器官受傷,血管受傷,神經受傷,但從來沒有“經絡受傷”及其后果的報道。
還有就是幻肢感傳。在截肢患者身上,針刺斷肢殘端上的穴位仍然可以引起感傳,并且能通達已經不存在的肢體的末端。一些腦部疾病的患者也可以在沒有外部刺激的情況下產生循經感傳現象。另一個是意念的誘導。一些練氣功者能用意念使循經感傳的現象發(fā)生。我國的研究還發(fā)現,循經感傳經過口部時,張開雙唇并不能阻止感覺沿著人體正中線,即任脈和督脈的進行。感覺沿著其它經脈傳遞時,也可以越過裂開的傷口。這些現象都說明循經感傳并不需要沿著經脈線的,具體的物質結構。
針對這個由于各個假說都無法得到認可,因此我也不妨根據這些做一下自己的假設。
經絡走的是營衛(wèi)之氣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wèi)生會第十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wèi)?營安從生?衛(wèi)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愿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衛(wèi)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后而為陽衰,平且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己,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wèi)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wèi)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因此動刀甚至是不小心的磕碰都可能傷到淺表經絡,可是經絡既然是走營衛(wèi)之氣,自然可以帶來強大的自我修補能力,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經絡四通八達,經絡、支絡、孫絡遍布人體全身連接緊密,既然如此,不管是被割傷甚至是截肢產生徹底截斷都不會影響經絡之間的聯(lián)系,這個理論可以參考血管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的重建。
大血管遍布分支,越到遠心端分支越多,無論動脈靜脈都有分支進入周圍的組織,并通過毛細血管彼此相連,所以雖然大體循環(huán)是環(huán)形,但實際組織內的循環(huán)是網狀的。截肢手術血管斷端以下部分負責的是被截部分的供血和回流,由于組織間毛細血管的聯(lián)系直接結扎不會影響切面以上的供血和回流。當然不是完全沒影響,有些細小動脈中斷會影響部分組織,所以有時不是一截了事,也會清理掉切面以上存在壞死風險的組織,細小靜脈中斷影響回流只會造成組織水腫,血液會自適應流向,建立新的回流通路。
當截肢后,原來的大的動脈和靜脈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被破壞,所以要維持人體正常的能量供應,這個重擔就落在無數的毛細血管身上,隨著身體的復原,連接動脈或者靜脈的部分毛細血管會逐漸的演變成大的靜脈或動脈血管,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來保證人體能量的供應。
同樣的自我修復也適用于神經系統(tǒng)和經絡系統(tǒng),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截肢之后還會有幻肢感傳,患者會感覺到從不再存在的肢體傳來疼痛、癢或者其他刺激,這些應該是經絡重建網絡導致的。
那么手術之類切開式創(chuàng)傷對經絡沒有影響嗎?顯然不是,術后人體虛弱持續(xù)時間就可以說明很多事情,尤其是本沒有多少失血都有一段虛弱期,而傷得嚴重點的都會多多少少留下點病根。
就以剖腹產為例,小腹橫切一刀,傷及任脈、足少陰腎經(腎主子宮)、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等經絡,術后既有一股泄氣之感,自此既有全身虛脫、易疲勞無力現象,自覺全身經絡穴道有阻塞不暢感。之后容易伴生疼痛、月經不調、再次妊娠困難、絕經期疾病等。
結果因人而異,有的氣血旺盛,恢復就很快也不容易留下病根,反之就容易不舒服,檢查又發(fā)現不了問題。
因此不要小看人體的自我修補能力,即使遭受破壞都有強大的自我修補能力進行代償。
帶有扌首旁的字有哪些?
帶“扌”的字有:提、扔、撲、護、扦。
1、提[tí]:垂手拿著有環(huán)、柄或繩套的東西;說起,舉出組詞:提挈 提石 提控 提琴 提攜造句:提早發(fā)工資了。
2、 扔[rēng]:拋,投擲:扔球。 丟棄,舍棄。組詞:有扔 扔蹦 扔貨 扔棄造句:他扔了我的東西。
3、撲[pū ]:輕打,拍; 拂的用具:粉撲。 沖; 相搏擊。組詞:撲倒造句:你真是餓虎撲狼啊。
4、護[hù]:使不受侵犯和損害;掩蔽。組詞:護士、護衛(wèi)造句:她說我是一個護士。
5、扦[qiān ]:用金屬或竹、木制成的一種針狀器具,有的帶有底座:竹扦。蠟扦兒。扦子。 **,**進去:扦門。 組詞:扦門造句:舊時關卡上的檢查員,因常用扦子查驗貨物。
本站其他內容推薦
版權聲明: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旨在傳遞更多信息,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